袁贵仁

袁贵仁,1950年生,安徽固镇人。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,获哲学硕士学位。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先后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、《哲学研究》、《求是》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;出版《价值学引论》、《马克思的人学思想》、《人的素质论》、《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》、《教育-哲学片论》、《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》等专著;主编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》、《人的哲学》、《管理哲学》、《邓小平理论概论》、《邓小平价值观研究》等著作。

本书选取了袁贵仁发表于《人文杂志》1993年第1期的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主体性原则》和发表于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1988年第4期的《人的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》(原名为《人的哲学导论》),以及发表于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1990年第6期的《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研究构想》三个文本。

在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主体性原则》中,作者指出,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:一是对事物要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;二是对实践要从人的角度去理解;三是对人要从主体的角度去理解。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,但不是唯一的原则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主要有三个:客观性原则、实践性原则、主体性原则。客观性是基础,实践性是核心,主体性是灵魂。客观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,实践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都是以它为前提的;但如果没有实践,所谓客观性要么是黑格尔客观精神的客观性,要么是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客观性,都同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原则相去甚远;主体性原则的提出深化了对实践原则的认识,离开主体性的实践只能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,而不可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。

在《人的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》中,作者认为,人的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。哲学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的自我认识的历史,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人本身有不同的认识,从而留下了不同的哲学形态。从“自然的人”、“理性的人”到“实践的人”、“自由的人”,随着哲学的发展,人的问题在哲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。当代哲学把人的问题作为中心,这是哲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。现代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旋律,现代化标志着现实的人对人的现实的超越,体现着社会的发展;人的现代化标志着对人自身的超越,显示着人的发展。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,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目的。社会现代化是依靠人、为了人的现代化。当代哲学把人的问题作为中心,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。

在《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研究构想》中,作者提出,价值是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,价值观是哲学的重要内容。马克思主义价值学,是实践论的价值学,是主客体统一论的价值学,是人学和文化学的价值学。价值学以价值为对象,以人的价值活动为中心,以揭示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任务,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。价值学研究的意义在于,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,分析、评判各种文化思潮和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,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体系,以作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